查看原文
其他

戴丹谈基弗:对任何一位当代艺术家进行定位都不合适

戴丹 原人绘 2022-09-05

安塞姆·基弗是德国新表现主义代表画家之一,被公认为德国著名的当代艺术家,曾被称为“成长于第三帝国废墟之中的画界诗人”“德国罪行的考古学家”“孤独的行者”。而观众对基弗的认知,往往也基于以上几点。本人认为,一些头衔也许是艺术批评家对艺术家某个时间段创作的总结,但要真正去了解一位艺术家,就应该抛开这些被赋予的光环、标签,或者有局限性的历史定位,要对艺术家的创作过程进行情境还原,对任何一位艺术家进行某种历史定位,难免会陷入偏颇或主观的境地,更何况对基弗这样一位尚在世的艺术家进行定位,都是不妥当的,时间将会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。


《占领》


基弗出生于德国战败的那一年,他的作品经常以圣经、北欧神话、瓦格纳的音乐和对纳粹的讽刺为主题。基弗作品最大的特征是对历史和媒材进行多层叠加。比如1969年在瑞士、法国、意大利旅行期间,举办了一次以《占领》为题,展示自我肖像的摄影展,这些摄影作品中,他身穿军服,模仿着希特勒的典型动作,在同一幅图像中并置了三个时空维度:19世纪的浪漫主义、1930年代的希特勒统治和1960年代创作这一系列作品时的当下情境。1996年的‘绘画’作品《位于海边的波西米亚》,在画面中运用了油料、乳化剂、清漆、木炭、铅、碎玻璃、干花和植物等各种材质,复杂的表面和厚涂的颜料在物质层面唤起了时间、空间、意义等因素的沉积。”


《位于海边的波西米亚》


从1960年代出道至1990年代,基弗的作品的主题主要基于德国文化展开,包括德国的历史、神话、文学、艺术史、音乐、哲学、地形学、建筑、民俗等。基弗通过直接性或隐喻性创作,唤起了对第三帝国(Third Reich)主题在图像和语词方面宣传的回忆及其反思。基弗在谈及二战时曾说道:“‘厄运’之后,人们认为在1945年我们再一次重新开始……这是荒谬的。过去被掩藏于禁忌之下,重新发掘势必会产生反抗和憎恶。”基弗认为必须要重视过去,发掘历史,唤醒记忆,唤醒的目的并非要改造政治,而是要改造自己。“面对过去”(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)自1960年代以来成为了德国人智性生活中的一个核心命题,基弗通常被认为是一位与往昔法西斯镇压相抗衡的斗士。“基弗的艺术生涯便开始于1960年代这个时期,并且在这种语境中发展。基弗打开了一个法西斯主义和民族主义意象的潘多拉魔盒,以期产生后奥斯维辛时代的一种原罪的结果。”


作者系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史系讲师,中国美术学院博士。

本文为删减版,原文发表于《艺术周报》(纸质版)2017年2月26日B02版。

经作者修改并同意,由原人绘发布电子版。


原       人      绘

用纪录的眼 看见艺术



点击图片观看基弗纪录片

《 Remembering the Future.铭记未来》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